En

不走“寻常路”的女医生与病患孤儿的25年

2023-03-08


三八·妇女节

Women's Day

< 2023/03/08 >




从尖端科技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打破对女性的成见和束缚。在国际劳动妇女节这一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女医生和一群病患孤儿的故事。


不走“寻常路”的女医生


“我们儿童福利院就缺一个本科毕业的女医生,你能来就好了!”


1998年,因为院长的一句话,刚刚大学毕业的范篆玲在医院和福利院中,选择了后者。


工作中的范篆玲.jpg

工作中的范篆玲


一腔热血的范篆玲,其实对福利院一点都不了解,直到看见院里那么多的病患孤儿,她才明白院长那句话的意思。当时,成立不久的宁夏儿童福利院刚刚启动残疾儿童医康教养护工作,除护理人员外,还配备专业医护人员,从起初的以治病为主,逐渐加入康复和特教内容。范篆玲这一干就是整整25年,见证了上千个孩子的蜕变,她也从最初的医生成长为现在的院长。


刚开始的那几年,范篆玲有过彷徨,也想过离开,一方面是孩子们的进步异常缓慢,让她很缺乏成就感;另一方面是院里人手不足,她不得不身兼数职,“我想过考上研究生就离开这里,但是老院长非常重视我,一直带着我工作,特别注重培养我的能力。”


在老院长的帮助下,范篆玲逐渐适应了福利院的工作节奏,不断提升的能力和成就感让她不再想要离开。与此同时,福利院也开始借助社会力量的支持,持续拓展人才队伍建设。2006年,宁夏儿童福利院成立了康复部和特教部,开始拥有独立分工的团队。


2013年,宁夏儿童福利院携手爱佑慈善基金会成立爱佑新生宁夏儿童养护中心,通过多元科学的手段和方法,针对不同孩子、不同病症进行后天补偿性教育及康复,全方位、系统化地将医康教融入到病患孤儿的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们进入社会、回归家庭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人手迅速扩充,针对病患孤儿术前、术后的精细化服务水平也大幅提升。”这是养护中心成立后,范篆玲最直观的感受,“现在我们的康复科,整个团队25人,包括医生、护士、治疗师和矫形师,设立了包括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理疗、中医治疗和水疗在内的康复亚专科,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专业性,还能很好地发挥团队优势。”


范篆玲为孩子们检查.jpg

范篆玲为孩子们检查


养护中心成立后的一两年间,一批优秀的护士顺利考取了康复治疗师资格证,从护理岗转到康复治疗师。


“能在工作中拓展专业技能,发展成复合型人才,不仅能为病患孤儿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也丰富了员工职业发展的可能性,这对我们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帮助很大。”见证了医康教团队一路走来的范篆玲倍感欣慰,“我们还会为地、市福利机构的医康教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更多病患孤儿都能获得全面的养护与康复。”


25年来,范篆玲和她的同事们,一直坚守在病患孤儿养护的最前线。


护士正在照顾养护中心的病患孤儿.jpg

护士正在照顾养护中心的病患孤儿


“她力量”全方位守护病患孤儿


养护中心医康教团队中女性比例非常高,除了医疗团队有两个男性,护士和特教部全员都是女性,范篆玲告诉我们,“对院里的病患孤儿来说,女性几乎顶起了他们的整片天。”


第一次当“妈妈”的护士




段海娟是2016年4月来到养护中心的,在此之前,她在医院做了3年儿科护士。


段海娟主要负责危重症患儿.jpg

段海娟主要负责危重症患儿


“提起女性,总跟母亲撇不开关系,来养护中心之后我也感同身受了。”还没结婚的段海娟笑着说道,“明明不是自己的孩子,也没有当妈的经验,但在养护中心接触的每一个孩子,我总是视如己出。”孩子们也总是亲昵地叫她“妈妈”。


段海娟主要负责危重症患儿,孩子们住进她所在的医疗区后,除了需要进行输液、换药等医疗操作,她也负责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直到孩子们身体恢复平稳,才会转入护理区继续接受养护服务。


疫情期间养护中心采用封闭式管理,段海娟每次都得连续15天与孩子们24小时生活在一起,“更像妈妈了。”她继续笑道,只要提起孩子们,她脸上总是充满笑意,声音也满是喜悦。


4岁的平平跟段海娟特别亲,因为严重的先心病,他在1岁时曾前往北京手术,手术前他就一直住在医疗区,回来后也是由段海娟照顾。“他现在还是不能剧烈运动,等身体恢复得结实一点,还得继续手术。”


段海娟陪平平玩玩具.jpg

段海娟陪平平玩玩具


虽然活动受限,但平平的性格非常活泼可爱,在医疗区长大的他完全把段海娟当做自己的妈妈,只要是妈妈来,无论做血氧还是吸氧气,他都非常配合。学会说话以后,嘴甜的他更是“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如果段海娟无意间叹气,或者是表现出有点累的样子,平平总是会说“妈妈你快休息一会~”


被孩子们治愈的养护妈妈




养护中心的护理员是孩子们的“养护妈妈”,王娇就是其中之一。护士出生的她和段海娟一样,也是2016年离开医院,开始在养护中心工作的。


按照年龄和性别,王娇所在的护理区被分为“宝宝”、“贝贝”、“欢欢”、“乐乐”四个分区,她所负责的“欢欢”分区是6岁以上的女童,每天上班她都会和其他三名同事一起照顾2、30名病患孤儿。


王娇日常养护的孩子,尽管身患重病或者有残疾,但都处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可以进行一些辅助操和技能训练,但相比健康的孩子,往往需要付出成百上千倍的努力。


王娇带着孩子熟悉养护中心.jpg

王娇带着孩子熟悉养护中心


13岁的夏夏从小在福利院长大,因为严重的癫痫,她一直不会走路。王娇刚来养护中心时,夏夏也刚进入“欢欢”分区。针对夏夏的情况,王娇和同事们根据康复老师的建议,日复一日地帮她进行训练,从靠在妈妈怀里走,到抓着妈妈的手走,再到可以独立行走2、3米,王娇和同事们用了3年多的时间,才帮夏夏学会走路。


“以前每天都是帮她穿戴整齐,然后把她抱到凳子上,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现在她终于能自己走几步了,虽然看起来是小小的进步,但我们明白这有多不容易、多么厉害。”看着孩子们一点一滴的成长,王娇总是很受鼓舞,“生活对于这些孩子是特别特别困难的,可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


过去七年,王娇照顾过3、40个病患孤儿。身体恢复情况较好的孩子在养护一段时间后,会被送到寄养家庭,离别的时候他们总是舍不得王娇,握住她的手、拉着她的衣角,甚至干脆赖在她的怀里,孩子们恋恋不舍地样子总是出现在她的脑海里,“也许他们不会表达,但我们的爱是互相的。”


王娇陪孩子们练习走路.jpg

王娇陪孩子们练习走路


当了六年护理员的特教老师




董薇是2015年来到养护中心的,这是她的第一份工作。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她,先是在护理部工作了6年。


“来福利院之前,我根本没想到有这么多患病和残疾的孩子。”董薇回忆起初到福利院时的情景,“当时我的内心感受,说震撼也不为过。”这份工作给董薇带来的不仅是冲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孩子们被遗弃已经很可怜了,很多人还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么不干,要干就必须打起120分的精神好好干。”


深入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后,董薇转入特教部,回到自己的“老本行”。与此同时,她也从刚来养护中心时的“小丫头”,步入婚姻生活,拥有了自己的孩子。成为母亲之后,董薇在工作中更加有耐心,“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更同情这些病患孤儿。”


特教课上有个8岁的小男孩,刚开始完全没有一点纪律,总是跟董薇“唱反调”,让他坐下他站着,让他站着他就蹦蹦跳跳,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董薇手把手地耐心教导“不按套路出牌”的小男孩.jpg

董薇手把手地耐心教导“不按套路出牌”的小男孩


董薇开始不厌其烦地重复教导这个男孩,比如到了教室要找到自己的座位,并且拿椅子坐下;下课离开座位时,要收起自己的小椅子放回原处。整整半年的训练后,小男孩终于学会了,虽然他可能仍然不理解董薇的用意,但已经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每一堂课。


现在的小男孩已经可以配合董薇上完每一堂课.jpg

现在的小男孩已经可以配合董薇上完每一堂课


“天天不断的重复训练,整整半年才学会,不是亲身经历的话简直难以置信。”董薇的课堂上,出现过不止一个这样的孩子,但她始终非常有耐心,在她负责的发展性课程中,涉及科学、社会、美工和语言方方面面,“能在课堂上教会孩子们一些知识和方法,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Women

s  Day

一年一度的“3.8”国际劳动妇女节,承载着我们对女性在各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巨大成就的祝福,在这个属于所有女性同胞的节日里,感谢每一位像范篆玲和她的同事们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和拼搏积极生活、传递能量的女性,希望每一位女性,无论国籍、肤色、民族和宗教,都能获得应有的权利与尊重,祝大家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