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心存大爱的儿童肿瘤“克星”-复旦儿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董岿然

2021-08-19

自2018年起,每年的8月19日被设立为“中国医师节”,这是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节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1100多万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同时,“中国医师节”对于加强医师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地改善医患关系也拥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爱佑慈善基金会与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合作始于2014年,最初从爱佑天使——血液病及实体肿瘤患儿医疗救助项目开始,之后逐渐扩展至先心病及其他大病患儿,截至目前已救助困难家庭大病患儿近500人。除了医疗救助,爱佑也携手复旦儿科助力行业发展,截至目前已培养来自全国12个省、市的79名医护人员。


1.JPG


作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副书记,肿瘤外科主任,董岿然亲历了爱佑与复旦儿科在“慈善+医疗”领域的每一次探索与合作,作为小儿肿瘤外科的专家,已从医20余年的他治愈过无数患儿,但他的办公室里却没有一面感谢他的锦旗。


患儿家属不是没有送过,他也收到过不少,但却从不愿挂出来。因为董岿然认为,即使被治愈了,患儿的患病和治疗经历对其家庭来说也终归是一件悲惨的事,而他不愿意将自己的荣誉建立在患者家庭的“悲苦记忆”上。


2.JPG


如今,董岿然不仅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肿瘤外科主任,还身兼医院的党委副书记、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肝胆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小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业组常委,以及上海市肿瘤学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委员等等行政和社会职务。但即使工作再繁忙,他也没有离开过一线,如今其每年的手术量仍维持在300台左右。


3.JPG


董岿然喜欢做手术,甚至周末时间“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做手术”。他自言,很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因为“有刀开”。一次成功的手术,就能让他很享受。而这种“馋手术”的心态,是建立在对自己专业的自信,以及悲天悯人的情怀上的。


规范化治疗的先行者


尽管此前家里人并没有任何医学背景,但医生给人留下的“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印象让董岿然选择了这个专业。“那时候还是比较理想主义的。”


本科毕业后,董岿然做了三年的病理学老师,随后考上了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的小儿外科系,从此开始专注于这个学科。1999年获博士学位后,他被分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4.JPG


复旦儿科在儿童肿瘤、微创手术等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尤其,这家医院还是规范化治疗的率先尝试者。早在1990年代初,它就在尝试这种治疗模式。


以前对于肿瘤,外科医生的做法通常是完全切除。但这种方式治愈率并不高,一方面肿瘤本身就无法完全根除,另一方面,切除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风险也较高。特别对于器官本就脆弱的儿童来说,这种传统方式就更加不适合了。


5.jpg


复旦儿科在儿童肿瘤、微创手术等方面在全国都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尤其,这家医院还是规范化治疗的率先尝试者。早在1990年代初,它就在尝试这种治疗模式。


以前对于肿瘤,外科医生的做法通常是完全切除。但这种方式治愈率并不高,一方面肿瘤本身就无法完全根除,另一方面,切除后,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风险也较高。特别对于器官本就脆弱的儿童来说,这种传统方式就更加不适合了。


6.JPG


此外,对于规范化治疗中的放化疗环节,肿瘤科也将其升级为“新辅助化疗”,即根据术前术后,以及患者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施行。同时,这一环节会结合多学科,除了董岿然的团队,他们还会和血液科、护理科、影像科等等科室协作,一起来为患儿定制完整的治疗方案。


如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所有儿童肿瘤病例都在采用规范化治疗,而这种“个体化规范化肿瘤治疗”也推广应用至成人领域。


创新技术急先锋


对于成人肿瘤癌症来说,经过治疗,生命得以延长五年、十年甚至几个月,都可算作不错的治疗效果,但这些数字的多少在儿科医生眼中却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追求的不仅是让孩子尽可能地长期存活,而且是一生正常的健康成长生活。


7.JPG


为了能实现这点,董岿然和团队在面对“凶险”案例时,还需要时不时“冒险”采取创新的治疗方式。


2015年,董岿然接诊了一个患有肝脏肿瘤的患儿,来治疗时,孩子的肿瘤已经很大了。化疗后,虽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肿瘤仍不见缩小。最终,董岿然团队决定对其采取分步肝脏切除的方法,即先把肝脏的肿瘤分开,然后等待剩下没有被肿瘤侵袭的肝自己增长。九天后,条件成熟后,董岿然为患儿实行了第二次手术,切除了肿瘤。术后,留下来的肝成功存活,其肝功能也逐渐恢复了——这是该方法在国内首次运用到儿童身上。


8.JPG


而这次手术还首次应用了由董岿然团队代表的复旦儿科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海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耗时两年多研发出的小儿三维可视化医疗设备,其涵盖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和外科智能显示系统,只需将病患的原始CT影像数据输入系统,该设备即可自动建立虚拟立体的3D数字肝脏,并让医生清晰观察到脏器、血管及病变,精确的计算脏器、病变的体积,确定最佳手术切除方案。


9.JPG


除了肝巨大肿瘤,这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技术还应用到了复杂的连体婴儿分离手术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这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且是国内连体婴儿分离手术累计病例最多的医院,如今儿科医院已成功实施了9例分离手术。


此前的连体婴手术,共用的连体器官多是在分离后分给其中一个婴儿,另一个婴儿采取人工手段创造缺失器官的功能,比如膀胱或直肠就采取造瘘的方式,但这仍然会导致功能缺失。而3D技术,因为可以清晰看到器官结构,甚至可以提前实施虚拟手术,让董岿然团队越来越有信心采取将连体器官一分为二的方式,经过多次验证,分离器官在两个婴儿体内均能正常运行。


10.JPG


小儿三维可视化医疗设备首次应用在连体婴分离上是在2016年1月。一对来自江西的双胞胎男婴,在母亲腹中31周时被确认为连体畸形。由于当地无法处理,怀孕中的母亲赶到上海待产,以便孩子出生后第一时间救治。


这对患儿为胸腹联合,两兄弟各自有独立的心脏,但共用一个脐带,重要的器官肝脏也相连,甚至还有异常的肝内血管相互沟通。不过借助三维技术,可以清晰再现两人肝内三种六套不同血管的走形和相互沟通的情况,还可以通过3D旋转画面掌握整个解剖结构,这就为董岿然团队从不同角度实行精准肝脏分离、避免血管损伤和出血奠定了基础。最终,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手术,连体兄弟成功分身,整个过程中,出血量没超过30毫升。


11.JPG


而去年3月,董岿然团队又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以及3D打印技术,成功为一对疫情期间出生的连体姐妹实行了分离。


这对连体婴同样是肝脏相连,姐姐还被确诊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妹妹虽然心脏正常,但由于姐妹俩之间异常的血管沟通,姐姐在生长发育过程一直“盗取”妹妹的血容量和氧气,这也导致手术过程中,两人的血氧、血压和心率波动剧烈。不过在麻醉和心血管外科的协助下,董岿然还是精准找到并切断异常血供,没有出现肝血流阻断和血管性大出血的情况。


12.JPG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特殊的疫情,期间,医院血液紧缺,为了保障血源,董岿然带头报名献血。受到他的鼓舞,最终,80余名儿科医护人员接力参加,为告急的血库注入了“新鲜血液”。

有温度的医院和医生


13.JPG


复旦儿科是国内少数将医务社会工作部(简称“社工部”)放在内部编制里的医院。复旦儿科社工部从1998年起步,2012年正式成立,经历了嵌入、介入、融入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形成颇具特色的整合性、进阶式医务社会工作多元合作发展模式,在公益慈善、临床服务、志愿者管理、健康促进、人文关怀、患者体验、儿童友好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社工部目前配备11名专职医务社工,由1名主任、1名副主任、6名专职医务社工及3名基金专员组成,同时还有27名临床医务社工助理协助。截至2020年底,在医院党委领导下,社工部共推动建立88项慈善专项基金,覆盖全院30余个临床专业科室,累计募款超过2.6亿元,资助贫困患儿上万人。


14.JPG


医院内还有两面爱心墙,一面在门诊大厅,一面在行政楼,为医院捐款一定数额的的个人或组织的名称都会被做成牌匾,悬挂出来以示感谢。


除了基金支持,复旦儿科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很多项目和细节上。


15.JPG

同心圆小家内部环境


比如 “复旦儿科上海同心圆小家”项目,就是医院联合北京同心圆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患儿家庭住宿项目,项目通过租赁医院附近的酒店式公寓,为异地就医的大病患儿家庭提供最长28天的短期住宿,降低患儿治疗前后感染的风险,让远离家乡的孩子多一些开心,让家长多片刻喘息,也让家人获得支持共同面对疾病。


16.JPG


每年春节前,复旦儿科还会发起“新年穿新衣”这项传统募捐项目:为留院治疗无法回家过年的患儿送上新衣以及新年礼物,对于那些在重症监护室陪护的患儿家属,也会提供抱枕毯、热水杯、暖手宝等贴心物件。


17.JPG


礼物之外,儿童友好空间的打造对于患儿及家属的就医体验也很重要。“镇静区”“复苏区”专门绘制了海底世界、绿色森林等具有安抚作用的图案。医院里随处可见一些充满童趣的可爱涂鸦和彩绘,这也有助于患者放松情绪。


其实不仅针对患者,复旦儿科还非常重视向社会普及儿童健康知识。从2018年8月底开始,离医院最近的顾戴路地铁站内就成了复旦儿科的一个展示空间。


19.JPG


这是该医院一名为“梦想医学院”的品牌公益项目,由复旦儿科与申通地铁合作,在地铁站内打造一个儿童医学体验馆,由专业医生、护士和医学生作为志愿者来给孩子们进行解说,同时有实体模型辅助、线上游戏互动模式,立体式地让孩子体验医疗程序,了解医学科普知识。


20.JPG


而肿瘤外科也有一个名为“阳光小勇士”的患者俱乐部,会定期举办一些讲座以及医患之间的联谊活动。


董岿然就是这个俱乐部的“常客”。别看他平时总是不苟言笑、一脸严肃的样子,但每次在俱乐部为家长科普时,总会充满感情,每次发言总是不自觉握紧拳头为患者鼓气。


21.JPG


而复旦儿科的年轻同事们会亲切地称呼董岿然为“董伯伯(baibai)”。在他们眼中,董岿然非常平易近人,丝毫没有架子,肿瘤外科也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制度,甚至“董伯伯还非常好说话,有求必应”。


这位“大专家”平时也会刷视频,遇到欧洲杯,还会熬夜看球。“你知道吗?董伯伯还会弹琴!”年轻同事已经一脸崇拜了。


22.JPG


不过,被别人评价为“有才华没架子的大专家”的董岿然,对于评价自己却无法说出一个词来。“我不评价自己,我觉得我能做一点事情就不错了。”他一脸为难,这与其结束采访后,如释重负般地吐出一句:“那我就去开刀了”时迫不及待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医者仁心

本期人物特写

1.JPG


董岿然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副书记,肿瘤外科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委员、肝胆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小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儿童肿瘤专业组常委,上海市肿瘤学会骨与软组织肿瘤学组委员,亚太小儿外科学会(PAPS)会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内镜诊疗技术规范化应用小儿外科项目专家组成员,上海市级医院肉瘤临床诊治中心(SSCC)专家委员会委员,太平洋小儿外科医师协会(PAPS)会员,国际小儿内镜微创协会(IPEG)会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委,《临床小儿外科杂志》通信编委。


曾先后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美国Johns Hopkins 医院、美国Cincinnati儿童医院进修。主攻儿童胚胎性恶性肿瘤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和手术,擅长神经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和各类软组织肿瘤的诊治。开展小儿外科各类腹腔镜手术,对于胆总管囊肿、腹部肿瘤、食道闭锁和重症膈疝等的微创手术治疗有丰富经验。2015年获得国家妇幼健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6年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多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卫计委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参与国家十二五科研项目等国家级研究,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建设和上海市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建设等多项学科建设项目主要成员。发表学术论文近40余篇,其中10余篇为SCI论文。